首页 精选信托文章正文

重庆奉节三峡生态产业发展债权融资计划(奉节三峡之巅效果图)

精选信托 2023年10月16日 08:17 104 pr2
政信城投标债固收理财

本篇文章主题关于《重庆奉节三峡生态产业发展债权融资计划》,想要学习股票投资知识,可以收藏信托聚焦网,为你带来实用的金融投资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早就听说秭归要搞生态移民,而且都登记了,请问一下,什么时候移民,对象是哪些,移民到什么地方?

三峡库区生态移民的意义和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对策:加强政策研究,按照生态移民的法律,及时的规划和设计,促进执行工作,注意资源的整合,各种来源的资金,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创建舆论环境,健全的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责任,科技帮扶发展,促进稳定致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研究;

三峡生态移民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的意义和目的1992年,“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促进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对1982年大会的联合国宣言“也指出:”由于人类活动退化的地区,应恢复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影响人口的目的。

生态移民移民为了保护特殊的生态或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维修,也指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帮助当地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条件差的地方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5000多公里的库周(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前,大坝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然后20年的情况下,回水线之间的第一个分水岭脊线,除了三峡搬迁和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可靠的农村移民后,一些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的区域。更多贫困县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在库区,一些人会少资源贫乏,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恶化。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为“生态移民”),以保护长江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环境和水的质量和安全的三峡库区移民。生态移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屏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三峡库区,战略措施,以确保水环境和水质量和安全的三峡库区贫困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空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实施,三峡库区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人为本的转移不适合人口密集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地区,以解决穷人的生活条件的恶劣环境下,农民的贫困和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生态移民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灵敏,快速增长的移民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标准,并在三峡库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促进移民,经济,社会,环境,三峡库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在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和水的质量和安全,库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提高生态移民工作,必须立足于三峡工程水库管理规划方案,以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及时规划和研究工作开展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规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1指导思想

遵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在库区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峡工程?水资源的目的,库区的环境和水质,以确保安全使用的想法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协调发展,移民,扶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环境的影响;坚持以生态移民和生态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引导群众自愿的政府,以帮助有关各方,稳步,务实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一步一步的实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移民贫困,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努力促进全面建设的三峡库区小康社会的步伐。

2.1.2基本原理,市场引导的原则

⑴。生态移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的帮助指导下,补充。

⑵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始终坚持以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

⑶原则,政府的帮助。实施生态移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和协调,在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角色的作用,帮助政府生态移民。

⑷资本融资从多边原理。生态移民资金,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国家补助,地方配套有利于地区的生态补偿群众自筹相结合,实现多模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投资。

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实施生态移民,不从实际出发搞一个统一的模式,务实的,以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劳动,教育和其他形式的位置,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群众的意愿。

⑹统筹安排,安全政策的原则。生态移民充分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确保生态移民工作的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区和种植树木,草,结合不同的治理措施,为保护流域天然森林资源,土地和水的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项目,并努力实现人口甩负荷生态环境和多目标。原则

⑻属地管理。生态移民必须实施结算,属地管理,以确保生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有序的放置稳定性。

范围的2.2生态移民和对象

2.2.1生态移民

根据三峡水库管理的基本要求,以确保在库区和水库的水质和安全,水资源和环境的安全,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库周淹没线的第一个分水岭脊线范围内的生态移民。

2.2.2生态移民对象

(1)国家规划,三峡库区300米范围内的5年一遇的大坝175米水位访问前回水线上斜坡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区,移民安置区之间,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的?农村村民并不认为,考虑到只有5及以下的散居农户的养殖园面积人均不足0.7亩,穷人优质的农田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库周生态屏障与一些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第一个分水岭,是极其恶劣的:首先,房屋结构,人均面积,生产条件差,人均农业角落少超过1亩,水利不完整;村民的孩子在小学超过三公里,医生超过5公里的村民。成为

⑶水库蓄水岛,不包括在搬迁的村民在库区规划岛,与贫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⑷库区少数质量较差的农村移民安置后。人均农业花园在0.3亩,土地质量差,难以支持水利,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水平显着下降,二次搬迁。

2.3生态移民和移民安置规划

2.3.1几年的规划和目标

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我们的能力,协调的原则与“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庆,湖北,生态移民建设规划2007-2010年,共四年积累的经验。 /力争经过四年的努力,生态移民规划的基本搬迁完成后,库区的生态环境显着改善,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循环,显著提高移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的整体素质,初步形成镇三峡库区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城镇和农村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3.2规划生态移民人口来计算

库区生态移民的数量计算的三峡库区洪水移民搬迁后,在必要安排生产出路,农村村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人口,包括劳动人口和供养人口计算,通过计算的三峡库区生态移民生产安置的人口,并考虑自然增长的人口,每年人口增长率的12%1000。区规划安置人口20万人。:在水库库区生态屏障,色散区域为村民生活生态移民80,000人,30,000生态移民搬迁岛农民,需要依靠农业安置,区二次搬迁的移民人数1.5万人,图书馆的生态屏障的生态需求的移民人数7.5万人的第一个分水岭。

2.4的移民选择和放置模式 BR /

2.4.1安置选择

2.4.1.1位置的选择原则

⑴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整,安全丰富的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⑵安置容量的功能转换或专业色带;

⑶就业安置能力或潜力在小城镇集镇。

2.4 .1.2结算的首选

(1)重庆库区吗?长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重庆市,湖北省水库夷陵区和其他区,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主要采取本地安置和在全县各乡镇范围内交换位置。

库区的重庆武隆,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无锡等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在重庆市附近的安置主要采取水库在湖北秭归,兴山,巴东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的安置在湖北省农业

⑵城六区重庆市生态移民安置的最初期限在江津,合川,铜梁,垫江,梁平,永川,在湖北省和生态移民初步的草埠湖,江汉平原国营农场的农业安置的地方。

⑶在重庆市外生态移民农业安置,推荐的协调国务院,被放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和其他七个省份的城市,国营农场或农村。BR / ⑷摄入重庆市,湖北省,安排就业能力或潜力安置在小城镇集镇。

⑸计划有序组织了大量的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和沿江地区安置。

2.4.2安置模式

2.4.2.1农业安置

农业安置主要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搬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BR / ⑴集中安置

①农村居民点建设。征用,出租,互换,如土地,土地承包生态移民业务,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移民的权利长期稳定的运行。

②放置在国有农业企业。国有农林牧场和农垦系统企业占地面积的土地产权属于国家,以方便安置生态移民。

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赁土地承包到企业,企业发展和建立生产基地,生态移民安置基地。

计划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国家发展企业的一个集中安置约50,000

生态移民分散安置采取插花分散安置。国家通过征用,出租,转让,如土地,土地承包长期的商业生态移民。

淹没的在三峡库区特点和淹没区,县在库区夷陵区,湖北省和重庆市长寿区需要搬迁的生态移民,在原则上,将各县作为一个单元,实现后靠安置的地方,尽可能多,选择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较少的农田移民的原行政村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家园。

计划分散安置的有关30,000。

⑶安置

农民,以及库区的?生态屏障带和第一分水岭脊线剩下的需要较少生态移民孤岛,山体滑坡避免农民由国务院协调,它的位置有利于长江三峡工程在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七省市国营农场或农村地区。

计划安置40000人

2.4.2.2 23行业布局

有一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30岁以下的在生态移民后,相关的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进工矿企业,贸易,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餐饮和其他安置。

计划,三产业安置20000。

生态移民2.4.2.3有一定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或劳动谋生技能,自我就业的城镇移民安置,由市委,市政府和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到城市或乡镇企业,这些移民户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己的专长,镇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在企业摆脱依靠职工,为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规模,和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城市和农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自雇计划到城镇房屋30000人。

2.4.2.4劳务输出安置

计划有序的方式组织了大量的生态移民劳务输出符合条件的沿海和沿江地区安置。输出

计划劳动容纳两万人。

2.4.2.5

教育培训和安置国家采取适当的补贴,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一个年轻的初中学校或教育程度较高的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通过2 - 3年的学术训练或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谋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工作。

计划的教育和培训,就业安置1万人。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 的39.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

1.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1.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2.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2.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

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

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

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2.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2.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今,三峡工程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

三峡工程计划总投资900.9亿元,预计动态总投资达2039亿元。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后,前期由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其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注入的资本金、国内外银行贷款和市场融资。2003年三峡左岸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后,三峡工程进入边投入、边产出阶段。

三峡工程2009年将如期全面竣工。

扩展资料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不变价)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移民工程400亿元)。动态(预测物价、利息变动等因素)为2039亿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约需195亿元;二期工程(首批机组开始发电)需340亿元;三期工程(全部机组投入运行)约需350亿元;库区移民的收尾项目约需69亿元。考虑物价上涨和贷款利息,工程的最终投资总额预计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800亿元靠施工期间发电收入补充。

建设资金分三个阶段:1、纯投入阶段,第1年至第11年(1993—2003年)。2、投入—产出阶段,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后开始有资金收入,至第13年(2005年),当年发电收入加上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葛洲坝电厂利润收入,与当年资金需求达到平衡,该年为资金平衡年。3、产出—还贷阶段。三峡工程从第14年(2006年)起工程出现资金盈余,开始偿还贷款本息。据初步测算,2010年以后,可还清全部贷款本息。其资金来源主要立足于中国国内,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融集资金来解决。

中国政府在资金筹措方面出台了三项扶持政策。一是将葛洲坝发电厂划归三峡工程业主──中国长江三陕工程开发总公司,其发电利润用于三陕工程建设,此外,适当提高其上网电价,增加的收入也用于三陕工程建设。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不同地区、不同标准,通过对用户用电适当加价的办法,征收三陕工程建设基金。以上两项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内可筹集资金约1100亿元人民币,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50%以上。三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已承诺在1994年至2003年每年向三陕工程贷款30亿元,共计3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项政策可为三陕工程筹集建设基金1400多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0%。这是三峡工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整个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资金支撑作用。

除此之外,三峡工程从2003年起,机组相继投产,从而能从售电中为三峡工程增加新的资金来源。其余少量资金拟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不足部分,拟通过出口信贷和发债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解决。

1997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三峡债券发行计划。同年2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国内首次发行三峡工程债券,发债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

三峡生态移民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对策:加强政策研究,依法生态移民;及时规划设计,推进工作实施;注意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强化宣传教育,创造舆论环境;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职责;科技帮扶发展,促进安稳致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研究;

1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也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库区5000多公里的库周带(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坝前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接20年一遇回水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除库区搬迁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后靠的农村移民外,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由于库区贫困区县较多,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是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而进行的移民。进行生态移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库区生态屏障带、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证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调整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空间转移战略,把三峡库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解决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农民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出路。生态移民对于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三峡库区城镇化的步伐,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建设库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搞好生态移民工作,必须根据三峡工程库区水库管理总体规划纲要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关规划,及时开展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工作。

2 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规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库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保护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确保库区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为落脚点;运用生态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协调好发展、移民、脱贫、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社会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环境;坚持库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并举;坚持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帮助、各方参与,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等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切实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移民脱贫致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推进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2.1.2 基本原则

⑴市场引导的原则。生态移民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帮助为辅。

⑵群众自愿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自愿,不搞强迫命令。

⑶政府帮助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协调,给政策,给帮助,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作用和帮助作用。

⑷资金多方筹措的原则。生态移民资金要多方筹措,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地区生态补偿,群众自筹相结合,实现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⑸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不搞统一模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及群众意愿,采取农业、二三产业、自谋职业、劳务、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安置。

⑹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生态移民要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带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人口减载、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目标。

⑻属地管理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实行一头落户,属地管理,确保生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安置稳定。

2.2 生态移民的范围和对象

2.2.1生态移民的范围

根据三峡水库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库区水资源环境安全和水库水质安全,长江三峡库区20个县区市库周区域淹没线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都是生态移民的范围。

2.2.2 生态移民的对象

⑴国家规划的三峡库区坝前175米蓄水位接5年一遇回水线上斜坡300米范围内的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带,其间的移民迁建区、集中居住区的农村村民不考虑,只考虑5户及其以下的散居农户人均耕园地面积不足0.7亩,耕地质量较差且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库周生态屏障带至第一道分水岭之间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部分村民:一是住房结构差、人均面积少;二是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园地不足1亩,且水利不配套;三是村民子女上小学超过3公里,就医超过5公里的村民。

⑶水库蓄水后成为孤岛,库区规划孤岛上没有纳入搬迁安置的村民,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民。

⑷库区少数就地后靠安置质量较差的农村移民。人均耕园地在0.3亩以下,且土地质量差,水利难配套,搬迁后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的移民,需二次搬迁安置。

2.3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规划

2.3.1规划年限及目标

根据三峡库区实际情况,结合库区移民积累的经验,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与重庆市、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协调,生态移民建设规划年限为2007-2010年,共4年。

力争经过4年努力,纳入规划的生态移民基本搬迁完毕,库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循环经济有较大发展,移民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峡库区初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的集镇和农村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3.2 规划生态移民人口计算

库区生态移民人数的计算方式与三峡库区水淹移民一致,是指农村村民失去土地搬迁后需安排生产出路的人口,它包括就业人口和供养人口。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只考虑自然增长人口,人口年增长率为12‰。通过计算,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安置人口为20万人。其中:库区生态屏障带区域分散居住村民的生态移民人数8万人,在不搬迁的孤岛农民中生态移民3万人,库区后靠农业安置需要二次搬迁的移民人数1.5万人;库区生态屏障带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需要生态移民人数7.5万人。

2.4安置地选择及安置模式

2.4.1安置地选择

2.4.1.1安置地选择的原则

⑴农业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生态移民有安稳致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⑵有安置容量的功能转换区或专业功能区;

⑶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

2.4.1.2安置地的选择

⑴重庆市库区的长寿、渝北、巴南、江津、重庆城区,湖北省库区的夷陵区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安置和在本区县的乡镇内进行调剂安置。

重庆市库区的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重庆市内外进行外迁安置;湖北省库区的秭归、兴山、巴东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湖北省内进行外迁安置。

⑵重庆市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江津、合川、铜梁、垫江、梁平、永川等6个区县;湖北省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草埠湖、江汉等国营农场。

⑶重庆市外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建议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⑷进重庆市、湖北省内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安置。

⑸有计划有序地组织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2.4.2安置模式

2.4.2.1农业安置

农业安置主要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外迁安置三种安置模式:

⑴集中安置

①建设农村居民点。采取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经营,继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移民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权。

②在国有农业企业安置。国有农林牧场及农垦系统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产权又属于国家,便于安置生态移民。

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生态移民。国家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计划集中安置约5万人。

⑵分散安置

对生态移民采取插花分散安置。国家通过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长期经营。

根据三峡库区淹没特点和受淹程度,对湖北省库区夷陵区及重庆市长寿区以上区县需要搬迁安置的生态移民,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实行就地后靠安置,尽可能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较少,耕地较多的地方建设移民新居。

计划分散安置约3万人。

⑶外迁安置

对库区生态屏障带及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剩余需要生态移民的农户,以及库区孤岛、滑坡避让的农户,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计划外迁安置4万人。

2.4.2.2二三产业安置

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生态移民,经过相关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进工矿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安置。

计划二三产业安置2万人。

2.4.2.3对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意识及条件或劳动谋生技能的生态移民,可以采取进城集镇自谋职业方式进行安置。通过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城集镇经商,这些移民户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身特长,发挥集镇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依靠务工经商走上致富道路,以加快小城镇规模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计划进城集镇自谋职业安置3万人。

2.4.2.4劳务输出安置

有计划有序地组织符合条件的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计划劳务输出安置2万人。

2.4.2.5教育培训安置

国家采取适当补助的方式,组织安排符合条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2-3年的学历培训或技能培训,使其拥有劳动谋生的技能,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自主择业。

计划教育培训后自谋职业安置1万人。

分享完《重庆奉节三峡生态产业发展债权融资计划》的内容,大家是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们的网站了解炒股技巧

标签: 重庆奉节三峡生态产业发展债权融资计划

✆返点热线:
136-2194-8357(同微)

专注政信多年!
专业风控,多维度把控,精选优质项目!

发表评论

《信托聚焦》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9 pr2.cn